应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马於光教授于2015年11月14日来我校做了题为《“热激子”材料原理与进展》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唐子龙教授主持,我校100余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中,马於光教授首先以开展有机光电研究中存在若干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有机光电的特点与定位、三线态(电致发光)问题、杂化激发态与“热激子”原理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展望,重点阐述了提高激子量子效率的结构设计原则、全色发光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态(HLCT)材料设计原理及应用、“热激子”材料器件特征。在报告接近尾声时,马於光教授鼓励科研工作者要敢于源头创新,交叉合作,并分享了自己在科研实践中对理论与实验关系的思考与感悟。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和讨论中圆满结束。
马於光教授简介:
马於光,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重要学术贡献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近期以我们早期发表的论述电致磷光原理的论文(Synth. Met, 1998, 94, 245)为主要依据,美国UDC公司的电致磷光材料核心专利已被欧洲被裁决撤销,这也为全球(包括中国)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磷光材料的开发带来机遇。(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近五年发表论文140篇,影响因子大于9的通讯作者文章15篇。论文被SCI他引336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承担多项国家科研任务,培养的研究生活跃在欧美日等一流实验室,并有数人在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所科研第一线工作。
}